“到广州了吗?”
直升机轰鸣声刚刚停歇,59岁的郑叔意识清醒,询问身边的医护人员。
【资料图】
8月19日16时15分,一架医疗救援直升机搭载着ECMO(体外膜肺氧合)循环支持下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郑叔,从位于汕尾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院区,飞抵位于广州的该院南院区。
这是该院首次实现双城两院区协同空中转运案例,也是粤东首例“空中ECMO辅助下生命救援”,为紧急危重症患者提供高效便捷、快速安全有效的转运途径,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在“鬼门关”前走了20多趟
三天前,郑叔在家中突发晕厥,1分钟后自行苏醒,迅速到当地医院就诊。心脏彩超显示,他的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双房增大,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收缩减低,考虑为缺血性心肌病。
在就诊当晚,郑叔就出现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治疗期间,郑叔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药物控制效果差,经历了十多次电除颤才保住性命。
“可能是‘电风暴’。”
当地医院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院区求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郑俊猛评估后,认为郑叔是电风暴发作,随时都有猝死风险,不适宜长途转运。
所谓电风暴,全称为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指24小时内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反复发作2次以上,需要紧急治疗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郑俊猛立即线上指导当地医疗团队向该院深汕院区转诊,并启动逸仙高级生命支持小组于深汕院区待命。在郑叔转诊后,电风暴依然持续发作,抢救团队为郑叔除颤13次,心率一度降至27次/分,血压低至67/32毫米汞柱。
“每一次除颤,都是在‘鬼门关’前走一趟。”郑俊猛判断,郑叔是由于左心衰竭导致的电风暴,用ECMO循环支持可以避免电风暴持续发生。他从院本部赴深汕院区指导抢救,在团队配合下,15分钟就给郑叔完成床边紧急ECMO循环支持。
后来,郑叔生命体征逐步恢复稳定,没有再发生室颤,暂时度过“鬼门关”。但其心脏射血分数仍很低,随时有猝死的风险。
带着EMCO乘直升机转运
为寻求生存机会,郑叔接下来要接受心脏移植或安装“人工心”,但这类高资质要求的手术,只能在院本部完成。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经两院区心血管外科医疗团队协商,决定通过ECMO空中转运的方式完成转送。
汕尾、广州两地单程280公里,如果用急救车转运,在路途通畅的情况下也需4小时。但ECMO及呼吸机需要氧气支持,无法支撑太长时间;转运途中万一电风暴再次发作,抢救难度极大。
为了实现空中转运,郑俊猛连夜带领两院区心血管外科团队和重症监护团队积极研讨救治方案,并提前做好多个紧急预案,确认由副教授梁石及体外循环师王林利全程参与转运,以确保空中救援顺利进行。
经过整夜药物优化治疗调节心率,郑叔的生命体征已调整至最佳状态。8月19日15时30分,直升机在汕尾起飞,并于16时15分降落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
螺旋桨的呼啸声还未停歇,守候一旁的心血管外科团队和重症监护团队的医护人员已快步上前,迅速为郑叔连接转运呼吸机,连同ECMO快速转运至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并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救治,待郑叔情况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刘超介绍,本次“紧急空中生命救援”是该院两院区首次开展空中转运案例,也是粤东首例ECMO航空转运。同时,这也是自2018年该院与北京阜外医院共同开启国内空中ECMO救援以来,又一次开辟区域内新的“空中生命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古小红表示,这场“生命接力”诠释了逸仙情怀与医者担当,是今年医师节“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主题的生动注脚,也标志着该院“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之下,在构建汕尾地区急危重症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文字:南方+记者 钟哲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实习生 朱琦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通讯员 林泽锋 刘文琴 黄睿 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