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2月3日电(记者吴晓颖、刘坤)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邓巴村群山环绕,在海拔3100米的山林里,满头白发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看着眼前的两棵沙棘老树,与百年前的老照片仔细比对。
“咔嚓”,他为沙棘老树拍照后,在本子上记下卫星定位仪显示的所在地坐标和海拔高度,方便后来者找到这里。这是自2004年,印开蒲踏上重走英国植物学家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中国西部之路后,新找到的一处老照片拍摄地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棵沙棘树”的对比照片,被收录在今年1月正式发行的《百年变迁——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的影像重逢》(以下简称《百年变迁》)一书中,80岁的印开蒲是主创人员。书中275组新老照片记录了中国西部地区百年生态环境变迁。
威尔逊是书中百余年前老照片的拍摄者,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学家成名于中国之行。1899年,还是默默无名园艺师的威尔逊,从故乡英国启程,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采集植物之旅。在近20年里,他共5次到中国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其中4次到中国西部。
一个偶然的契机,印开蒲与威尔逊的人生足迹出现交集。1997年,印开蒲接待来四川访问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外宾时,看到他们携带的书籍《中国的威尔逊》,发现书中收录的当年威尔逊在中国西部拍摄照片上的大多数地方,他都去过。
印开蒲长期从事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熟悉四川的山山水水。“看着书中的照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印开蒲告诉记者,他决定寻找老照片拍摄原址进行重拍。
经过多年准备,年逾花甲的印开蒲带上野外科考常备的相机、砍刀、登山绳、雨具等,开始了拍摄之路。他用整整六年,沿着威尔逊走过的路深入湖北、重庆、四川,拍摄了250组对比照片,在2010年出版《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以下简称《百年追寻》)。
2021年10月2日,印开蒲介绍书籍《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对比成组的新老照片,中国西部地区城乡面貌已换新颜。最近20多年来,中国政府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让大地“重披绿装”。
《百年追寻》出版后,印开蒲并未停止对老照片中未知地点的寻找,和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关注。2018年,他决定进行第二次拍摄。这一次,新找到了包括“两棵沙棘树”拍照点在内的29处老照片拍摄地点。
印开蒲此行发现,“西部近十年间的变化更明显,山更绿、水更清了”。四川省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3%提高到2021年的40.23%。在高山峡谷,印开蒲常能看到威尔逊日记中出现的松鸡、野兔、旱獭等野生动物。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更多不期而遇的“重逢”和惊喜。2021年夏,印开蒲的同事胡君在贡嘎山东南坡一条峡谷悬崖上,发现了“失踪”百年、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这是时隔110多年,继1908年威尔逊在四川西部采集到尖齿卫矛标本后,再次发现尖齿卫矛野生种群。近十年来,印开蒲的同事们在川西地区还发现了旱谷蛇藤、卧龙盆距兰、褐红白珠树等近20种新物种。
2021年10月2日,印开蒲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些照片引发更多人以及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的新思考及热情。根据威尔逊的老照片,重庆市巫溪县的北城门、绵竹市兴隆镇建于明代的乡村戏台等一批损毁的老建筑得以恢复重建。
让印开蒲欣慰的是,“每隔十年左右跟踪拍摄一次”,把记录中国西部生态变化这项工作持续推进下去,后继有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朱单已接棒,担负今后的主要拍摄任务。
四川九寨沟景区诺日朗瀑布及诺日朗群海(2018年11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次重新出版的《百年变迁》,有近百人加入了拍摄队伍,他们中有研究所的青年骨干、环保志愿者、摄影爱好者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少数人的行为就变成大多数人的热爱。”印开蒲期许道,相信下一个十年,“中国西部花园”会有更多惊喜等着人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