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那些事儿(三十五)

个人图书馆-水卷   2023-08-10 15:29:21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驾崩,身后留下一子载淳,年仅5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两宫皇太后掌握了实际权力,在恭亲王奕诉的支持下,搞起了“垂帘听政”。大清国的最高权力,就落在了两个妇人之手。

幼稚无知的同治,懵懵懂懂被抬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其实他什么也不懂,所有的军国大事,都由坐在身后的两位母亲说了算,他也只是装装相,每天的主要任务是到弘德殿读书。

清代皇子的教育是极为严格的,可是同治却是个例外。由于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而两位母亲又整日忙于国事无暇他顾,因此同治自小就和一帮太监宫女厮混在一起,正是所谓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本来少年心性贪玩好动,又没有得到严格的管教,同治逐渐养成了懒散不好读书的恶习。

同治的老师不可谓不好,曾经教过他的老师都是朝廷重臣,饱学之士。例如礼部尚书祁隽藻,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均、李鸿藻,咸丰朝状元翁同龢都曾经教过他。无奈同治脾气喜怒无常,“天威难测”,这些老师毕竟又都是臣子,并不敢过分要求,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

同治皇帝

李鸿藻长年担任同治的老师,每天上课的时候不是陪他聊天,给他讲故事,就是下棋而已。而同治的几位伴读奕详、奕询等人都是他的叔叔辈,同治始终对其敬而远之,没法儿起到相互鼓励、彼此切磋的作用,这一伴读除了代同治受过,给他当出气筒之外一无所用。后来恭亲王奕诉的儿子载澂进宫伴读,载澂脑子好使,又能说会道,可是也不好好学习,反而带着同治成天玩耍嬉闹,成了同治的玩伴。同治在课堂上有精神的时候就打闹嬉笑,无所顾忌,没精神的时候就呵欠连连,瞌睡连天。《翁同龢日记》记载了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帝的学习情况:晨读懒洋洋,只是敷衍了事;作文腹内空空,几乎不能成篇;作诗吭吭巴巴,不忍卒读。完全就是一副老师最不喜欢的差学生模样。过了两年依然如此,连《大学》都背不下来。

如此学问,同治的治国能力可想而知。同治亲政之后,甚至连奏折都看不懂,只得叫苦连天。曾经有一次,同治和翁同龢聊天,其间居然抱怨:“当皇帝的差使太累了!”贵为一国之君,治国平天下本为分内之事,同治居然把皇帝的宝座看成一个差使,自己只不过是在当差。怀着这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当皇帝,也难怪慈禧迟迟不肯把权力交给他。

不仅如此,同治的精神世界也极为抱残守缺。或者是著名的清流派首领倭仁、李鸿藻等人先后担任他的老师,或者是幼年时期被迫随同父母出奔热河的经历给同治帝留下了浓厚的阴影,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却表现出强烈的排外情绪,有时候甚至强烈得令人生畏。据说当同治帝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让太监用泥巴捏成洋人的样子摆在桌案上,他则拿小刀把这些偶像的头一一割下来,一边割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杀尽洋鬼子,杀尽洋鬼子。”待同治帝年纪稍大,他的排外情绪愈发高涨了。曾经给同治帝做伴读的兵部右侍郎夏同善有一块怀表,有一次拿出来看时间时,被同治帝看到了,便问他是何物。夏同善不敢隐瞒,便取出怀表呈给同治帝,说此物乃是西洋之物,可以计时。谁料同治闻言大大不悦,一把将怀表摔个稀烂,斥责道:“没这玩意儿,你就不知道现在几点了吗?”等他亲政以后,更是对洋务运动不以为然,认为同文馆、方言馆、船炮制造局等都是没用的玩意儿。

翁同龢

同治一见书就头痛,但提到玩乐就两眼放光。同治遇到载澂以后,玩儿的花样更多了。载澂极力怂恿同治出宫冶游,同治被他忽悠得一颗心扑扑乱跳,于是跟着载澂出宫寻欢作乐,从此竟然一发而不可收。